- 苏杭;
为研究不同水泥和石灰掺量对过湿粘土路基性能的影响,本文结合试验路段采用不同水泥和石灰掺量进行过湿粘土路基改良施工,检测其液限、塑限、塑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石灰掺量增加土样液限和塑性指数减少而塑限逐渐增加;水泥改良粘土效果优于石灰改良,石灰经济性优于水泥;确定最佳水泥掺量为8%,最佳石灰掺量为6%。
2023年01期 v.2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黄健;
本文采用ABAQUS提供的薄膜单元M3D4R (三维四节点缩减积分薄膜单元)来模拟土工布,土体、混凝土预制桩、梁采用三维八节点缩减积分实体单元(C3D8R)进行划分,土工布采用M3D4R进行划分,并在混凝土预制桩与土体、土工布与土体之间等设置接触。整个计算模拟过程为:初始地应力平衡→预制混凝土桩、中粗砂、土工布的施工与铺设→蓄水至常水位114m。分析出西牛支渠混凝土预制桩与中粗砂之间土工布在完建与运行期的受力情况,在完建期和蓄水期土工布应力应变均小于土工布容许应力,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较好地反映了土工布自身的基本力学特性。
2023年01期 v.25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国伟;
为优化抗滑建筑桩基的设计,以ANSYS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为研究方法,探讨抗滑建筑桩基在不同荷载比和嵌固深度比条件下的桩身位移和内力,所得结果为:0.30为抗滑建筑桩基的最佳荷载比,0.40为抗滑建筑桩基在最佳荷载比条件下的最佳嵌固深度比。从所得结果看,抗滑建筑桩基在最佳荷载比和最佳嵌固深度比下有最佳性能,在后续类似设计研究中可参考该结果进行取值。
2023年01期 v.25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勤;
结合工程实例,在施工场地小、位移控制要求高、基坑平面形状复杂等众多苛刻条件下,运用一系列措施在围护结构已施工的基础上实现既有基坑加深。对支护体系采用不同计算模型进行模拟比较,通过对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优缺点,为今后解决类似复杂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提供参考。
2023年01期 v.25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洋;
基于隧道下穿既有高架桥工程背景,为保证施工过程结构的安全性,隧道下穿部分桥梁进行桩基托换。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桩洞水平距离的影响。研究表明,托换桩基的承台的作用使得中心位置处的地表沉降值有所降低,而在远离中心位置处的地表出现沉降增加的现象。桩洞水平距离主要对托换桩基的水平变形和原有桩基竖向变形有显著影响,增大桩洞水平距离虽能减小托换桩基的水平变形。综合安全性和经济性,本工程的合理的桩洞距范围为1.0m~2.0m。隧道横断面方向的桥台差异沉降起控制作用,隧道施工时需加强监测,控制盾构掘进参数,控制出土量,保证桥梁结构安全。
2023年01期 v.25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雯;
以昌景黄高铁瑶里隧道暗挖段DK90+550~DK90+610作为研究断面,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中隧道的变形和支护结构的内力,深入分析了双侧壁导坑法临时竖撑曲率半径和初期支护钢拱架间距的影响。研究表明,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拱顶处围岩竖向位移较大,隧道拱腰处围岩水平位移较大。当开挖左侧导坑中间土体和拆除临时支撑时,拱腰水平位移会显著增大。随着双侧壁导坑法临时竖撑曲率半径的增大,围岩的竖向位移逐渐减小,水平位移逐渐增大,初期支护钢拱架的应力逐渐减小,且临时竖撑曲率半径对围岩竖向位移的影响更加显著。围岩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均随着初期支护钢拱架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且钢拱架的变化对拱顶围岩竖向位移的影响更为显著。
2023年01期 v.25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焦元庆;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地铁车站对车站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确定相应的变形控制准则,以某实际工程为例,通过传统设计分析、参考相似工程、力学计算的方式来确定结构变形的控制标准,并借助有限元模拟的方式来验证控制标准的效果,结果表明:可以把沉降差和垂直变形作为工程变形的控制指标,控制范围分别是小于10mm和小于4mm;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得出当前车站应将结构变形控制在-4~6mm范围以内,同时邻近两柱沉降差值不得大于2mm;借助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得出在整个盾构施工过程里,当前地铁站的变形都处在可控范围里,证明了变形准则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2023年01期 v.25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徐巍;
本研究以某地区既有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分析新建地铁站对既有地铁站变形情况的影响,研究既有车站水平和竖直位移变化,得出以下结论:在新建地铁站施工的前期,新建地铁站对其变形和沉降的影响较小,随着施工的进行,既有地铁站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均显著增大,说明在施工的中后期,新建地铁站对既有地铁站的变形影响较大,且在新建地铁站负一层施工时较为明显。实测值和计算值的数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竖向位移最大差值小于1mm,水平位移最大差值小于7.5mm,说明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预测地下连续墙的数值位移可行性较高。
2023年01期 v.25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胡斌;
桩基础作为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连接的重要结构,主要起到支撑上部结构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桥梁等建筑结构中。本文结合现场桥梁桩基础的单桩静载试验数据,进行桥梁单桩竖向承载力特性分析,结合桩长、桩径等分析桥梁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特性,总结出桩基竖向承载力特性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基于此规律提出优化桥梁桩基础的设计方案,提高桩基础的使用效率。
2023年01期 v.2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崔巍;
基坑工程往往面临着地下水位高、周边环境复杂、地质条件差等问题。本研究以某住宅地下二层深基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深层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拉森钢板桩为支护结构和逆作结构板内支撑支护形式在该工程中的应用,该支护工艺具有以下优点: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采用该施工工法下,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桩顶位移均保持较低水平;该工法下支护结构防水性能、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均较好。本研究可为同类型的基坑施工提供参考。
2023年01期 v.25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家宇;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共治格局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支撑,是职业教育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本文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共治的法律与政策依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共治管控实践与融合属性的内涵,构建了“院校自治、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质量共治格局的形成思路,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共治格局的具体举措,破除发展路径依赖,助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01期 v.2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申玲;
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工厂”,有效发挥了生产性实习实训教育功能,并体现出了教学实训“市场化”、“价值化”以及“无界化”特征。当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岗位导向型、学习实践混合型以及项目驱动型模式来推动现代学徒制下“教学工厂”育人工作的开展,通过标准化建设载体硬件与配套设施设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体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生考评体系等途径来确保育人模式的高效运行。
2023年01期 v.25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于经宇;杨鹤;
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新时代实践育人的基本内涵与任务要求,分析了当前高校实践育人的现状。针对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构建“四元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探索符合新时代高校实际情况的实践育人创新路径,提升实践育人的成效。
2023年01期 v.25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佑珍;
课程思政是我国历经长期教育实践后提出的新育人理念,是坚持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充分发挥课程承载的育人功能和教师承担的育人职责。各类专业课程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不同课程实现育人目标的模式、方法不尽相同。立足课程的专业属性,结合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针对存在的价值困境,靶向实施主流价值塑造,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路径。通过访谈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高职学生主要存在的价值观认知、选择和践行困境。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为例,从破解困境的角度提出贴近式融入、对话式沟通、锚定式评价的课程思政策略,以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选择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3年01期 v.2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会领;吴光林;曾春华;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与“学”失衡,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文对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理论力学》课堂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建立了《理论力学》深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的教学设计突出趣味性,强调知识性,激发学习兴趣;课中教学设计,确定知识性和趣味性兼顾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效探讨,完成知识内化,提升所学知识的留存率;课后巩固拓展阶段,布置开放性练习,实现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最后,针对《理论力学》翻转课堂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度翻转。
2023年01期 v.25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巩星田;吴芮民;
本文基于信息技术和MOOC等在线资源,结合新工科理念对高等数学课程的要求,针对西北地方应用型民办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现状,提出了紧密围绕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方式、课程目标及导向方式四个方面转变教学改革思路,并从课程培养方案和体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和构建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实践。
2023年01期 v.25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韩倩;
课程思政春风化雨般地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是新时代各学科协同育人、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学情分析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学情分析的必要性以及做好学情分析的策略,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2023年01期 v.25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隋玉;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为外语教学方面影响力较大的比赛,其促进英语写作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受到足够重视。学生在备赛练习以及正式比赛中,文章的谋篇布局、词汇应用、写作内容等方面均有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以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方向。教师可从学生备赛习作中的问题反观自身教学,从英文写作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从而达成“以赛促学”。
2023年01期 v.25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